驴行宁波

Version 2.1.8

宁波古道与驴行线路

横溪:亭溪岭古道*

【方位】横溪镇周夹村腾溪小区–东钱湖镇城杨村杨家

【风光典故】

亭溪岭也称腾溪岭、腾气岭,位于周夹岙村山岭西坡,因岭侧山溪潺潺又多凉亭而得名。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自月堂禅寺。古道所在山地高约300米,长约1600米,宽约2米,全部由人工将鹅卵石和小石块一段段铺设而成。整个岭势东南高峻,西北坦斜,弯曲有致。亭溪岭山巅,有一块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重修亭溪岭路碑》,碑文记载,“亭溪岭鄞奉象三邑通衢,绵亘十余里,往来行人日夜不绝。”

这里是历史上鄞东南交通要道,山道平缓,风景旖旎。古道上一路有太平军战斗遗址、金蟾听涛、亭溪映秀、净心石、福地仙阶、玲珑飞泉、松竹清韵等景点,有第五亭、万寿亭、土地堂、禅云亭等七座凉亭,其中祥云亭上亭联有“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再走”。有两处泉水。古道南侧半山腰有月涛寺、众安塔。

自唐代开始,亭溪岭古道就是鄞东南的交通要道,往东可通咸祥、大嵩,渡象山港至丹城石浦;往南,过横溪,大岙,可至奉化白杜和裘村;往西,乘横溪航船,可至宁波城区。

从亭溪岭山脚的石牌楼进入古道,大约两百米,就可以看到一个亭子,名叫“第五亭”。亭子墙壁上有黑色字体,“民国十六年丁卯秋陈磬裁建,癸巳秋月甬上信女夏氏重修。”第五亭始建于1927年,1953年夏氏信女重修。是捐建者陈磬裁捐建的第五座亭子。陈磬裁为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陈鑑桥村人,生于1874年,逝于1958年,早年到上海打工当学徒,后来学做生意,以水泥和建筑业致富,人称“水泥大王”。陈磬裁致富不忘家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家乡捐建了“十桥十亭”,其大功大德,当时在乡邻之间,有口皆碑。陈磬裁被公认为是“宁波帮”早期人物的杰出代表。

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任家横自然村的黄昏晨桥的北端,有一个亭子,亭额书:“第四亭”,这个亭子就是陈磬裁捐建的第四个亭子。陈磬裁捐建的十个亭子,现在已经发现的,只有这第四亭和第五亭存在了。

陈磬裁捐建的十座桥,现仅存黄昏晨桥和磬裁桥。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任家横自然村的黄昏晨桥是陈磬裁捐建的第十座桥。建于1931年,桥长约22米,宽2.5米,为二墩三孔拱形全框架钢筋混凝土桥,桥上有“第十桥”和“陈磬裁建”的落款。位于塘溪镇梅溪水库中被淹没的水泥梁桥为磬裁桥,是陈磬裁捐建的第三座桥,因此又名“第三桥”。1921年12月动工,1922年6月完工,当时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大嵩地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当时造桥所用的桶装水泥,用船装载到大嵩江口的老鼠山码头,再由人力运送到童村。村人为了感谢陈磬裁的善举,就把这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命名为“磬裁桥”。九十年代梅溪水库建成后,磬裁桥被淹于水下,有在水量较少时,桥拱才部分露出水面,让我们知道,它依然存在。路边有宁波市鄞州区文保部门立的石碑,碑刻:“水下磬裁桥”,是鄞州区的文物保护点。

周夹村曾用名周夹岙,辖周夹、梅胜两自然村及腾溪小区、风水茗苑两小区,有周夹岙、徐家、石家、地厂等居住点,村委驻地周夹。周夹原有周氏于清朝从周家舫迁来,又地外山岙,故名。

梅胜实际已无人居住,因村民强烈要求而保留村名。村民主姓徐、钱。先祖清代分别从吴家山徐家和钱家山迁来。山岙中有小田一块,故又名小田岙。

腾溪小区因村旁边有山岭叫腾溪岭而得名。2009年命名。

2023年12月27日被浙江省林业局等部门认定为浙江省一级古道,核定长度4065米。

【参考轨迹】亭溪岭古道

更新日期: 2014-11-01

发布日期: 2014-11-01

作者: 一壶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