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宁波

Version 2.1.7

宁波古道与驴行线路

大堰:郑家塘古道*

【方位】大堰镇三溪村白粉壁-董家岙村董家岙-董家岙村郑家塘

【风光典故】

1.起点大堰白粉壁,途经董家岙村,到郑家塘,而后出奉化到新昌县。路面宽约1.5米,均为大石块铺设,山上植被茂盛,林木葱郁,岩洞密布,临崖处渊深百丈,乱云飞渡,地势十分险恶。据初步推测古道形成于明、清时期。主要功能是商贸运输、官道、通行。

其中:白粉壁至石井一段亦称为马啸岭古道。

2.董家岙村由董家岙、王家岙、毛竹园、郑家塘等4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地董家岙。董家岙自然村有简易柏油公路与三头畈至竹林公路相连,4个自然村之间有简易水泥路相通。董家岙自然村三面环山,古树蔽天。童姓定居最早,以姓名村,迁自董家。李姓祖迁自宁海梅林。

郑家塘自然村因郑家屋前有小池塘,故名郑家塘。郑家塘远离尘世。它背山面水,山清水秀,整个村庄被小山坡环抱着,非常幽静、漂亮。该村有俞、郑、周三姓。俞姓迁自宁海县马岙,至今传至第十一世;郑、周两姓分别约于清末迁自溪口六诏和本乡竹林村,目前都传至第五世。因郑姓屋前有一小池塘(现建成为水库),故命村郑家塘。

毛竹园自然村村处小山谷中。旁有毛竹园,故名。

王家岙自然村居住分散。王姓居住最早,居于山岙之中。因名王家岙。

3.石井村水环山绕、万木茐茏、溪水潺潺,让人流连忘返,说它是现实版的桃花源一点儿也不为过。石井村因村内原有石井,村以此得名。有一瀑布、一龙潭,瀑下有镇亭庙。瀑布的流水从山顶倾泻而下,瞬间跌入潭中,村民称之为“龙潭飞瀑”。置身其间,宛如仙境,如梦如幻,如诗如歌。

石井村有龙潭,还有很多关于龙的神话故事,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都敬畏龙、信奉龙,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在这里被他们很好地保存、发展起来。龙元素被村民们描绘在墙上、设计在屋檐上,也被深深刻进了每位村民的心里。

4.三溪村村委会驻三头畈,村在县溪上游,因处县溪、横溪岗溪、大湖坑溪三条溪流汇集处而得名。辖三头畈、应公山、白粉壁、麦田岗、青垫5个自然村。三头畈自然村村民以童、王两姓为主。童姓迁自童家,王姓迁日大堰。据传该村祖先曾在村东、西、南三方开垦士地,故称三头畈。

白粉壁自然村村民以柳姓居多,迁自萧王庙柳家,始祖祖籍河南,白粉壁为再徙地。另有鲍、董、李、戴诸姓。相传早年土匪常来抢粮,无法掩藏,村民将粮食磨成白色粉末,用粉未糊墙,方得保全,故村名白粉壁。村有历史长久的“元祖庙”,习称“红庙”,庙结构和柱基有典型的明式风格。一度做粮站,有损,2007年村民集资修管一新。村中古树群有十余株枫杨树(又名“元宝树”),保护等级为三级。

很早以前,大堰有个老十八村,村里人种水稻出了名。那时,距离老十八村东南约五公里的横溪岗山盘踞着一窝土匪。有一年,老十八村水稻丰收,土匪闻讯下山勒索稻谷五百斗,庄稼人惹不起带家伙的盗寇,只能如数交出粮食。少了五百斗,老十八村人勒紧裤腰尚能挺过去,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第二年秋天土匪再度下山勒索粮食,这次加了码,要一千斗,这不是索粮而是索命了,老十八村人当然不会乖乖把命交出去,双方交上了火,结果村民吃了大亏,六名壮汉丧命,同时,土匪劫走村中全部库存粮食。这年冬天,老十八村人靠吃野菜和树皮过日子,吃完野菜和树皮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从这一年开始,土匪每年秋后都要来劫粮,村民们迫于无奈,每年提前收割粮食,没等完全晒干就偷偷地把它埋到地底下或者储藏到村外很远的山洞里。然而,土匪的嗅觉似乎很灵,这些粮食大部分会被他们搜寻出来,剩下部分不是发霉就是发芽,村民们依然挨饿,日子依然过得极度艰难。有人曾经尝试“冬眠”,结果转化成长眠。这样的苦日子老十八村人大约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后,有位叫“千十二”的人突发奇想,把大米磨粉,用胶藤汁调制成糊,然后刷在墙上,干后看上去就像一堵石灰粉刷的墙,什么时候饿了,取下一块直接就可以充饥,据说味道还不错。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好,于是纷纷效仿。有了这个办法,土匪再来抢粮时,挖地三尺也找不到半粒粮食。老十八村人从此不再挨饿,一张张本来蜡黄的瘦脸又重新开始变得丰润起来。

村里的后人为了纪念祖先,于公元1496年把村名改为“白粉壁”,取“白米粉糊墙壁”之意。迄今为止,白粉壁村家家户户的住宅墙壁仍保持着传统的白色外观,无论什么材料砌成的墙一律涂装成白色。不过,现在的涂料早已不是过去的米粉糊,而是用油漆或其他材料替代,这样做表明了后人对祖先的深深的怀念。

应公山自然村为新建村落,1953年时为畜牧场,1961年以后建村,村以应公山得名。姓氏以竺姓为主。

麦田岗自然村大湖坑水过村汇人县溪。村沿溪建,光绪《奉化县志-建置下》“长生会”有麦田港村名。村民钟、杨两姓各占一半。据《连山钟氏宗谱》记载:钟氏先祖从福建汀州府武平县象洞里沾洋迁来。《杨氏宗谱》显示,麦田岗杨氏与石井村杨氏为同宗。据传祖先肇基时,犹以种麦为主。村边四周都是麦田,又以房屋建在山岗上,故称麦田岗。村造纸历史已有200多年,昔时多用山上毛竹为原料。今造纸厂已关闭。

青垫自然村有“青垫桥”,以桥得名。村民以李姓为主,由李家迁来。

5.消失的村落:

戴家坑自然村,原属白粉壁行政村。20世纪80年代尚有戴氏居住,有三十几户人家,后遭火灾,遂迁往应公山村居住。

【参考轨迹】郑家塘古道

更新日期: 2020-08-12

发布日期: 2020-08-12

作者: 一壶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