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千丈岩(脚)古道
【方位】溪口镇亭下湖村千丈岩脚-溪口镇亭下湖村木家弯
【风光典故】
1.古道始建于清代,民国5年(1916),王水金捐资重修此道,长2公里,路面宽约2.2米。古道用鹅卵石、石块和石条铺成。两边皆花木和杂树,平缓和陡峭相间,途中有石桥1座,瀑布1处。保存较好。这条从亭下湖通往雪窦寺一带的古道,鹅卵石路面,部分陡峭路段石板台阶。行走于这条古道,可一边欣赏千丈岩的雄姿。古时用于官道和通行,现状好。
千丈岩瀑布水源来自雪窦寺东西两边山谷中。寺东那条涧水。从中峰白龙洞环流到雪窦寺南边;寺西涧水从屏风山雪峰玉龙洞经过十八折而泻,抵达雪窦寺南侧。两条涧水在雪窦寺前面伏龙桥下相汇合,流到锦镜池,穿过关山桥,冲出崖口。
从御书亭经百步阶由东边到瀑布下面,便能听到阵阵闷雷响声,仿佛从天边滚动而来。抬头看飞瀑,空中飘下水珠,直扑潭里。潭水清碧,寒气袭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潭边筑起“仰止桥”、“午雷亭”,供游人观赏,后遭损坏。20年代重修,抗战时期,又遭受侵华日军破坏。1986年,奉化人民政府拨款复修。“午雷亭”旁边磨崖刻石“烟声”两字,为1642年,即明崇祯十五年奉化县令胡梦泰所题。崖壁上“乐不”两字,为1916年亭下人沈皆诚手书。诗人楼钥站在潭边看千丈岩,见水气弥漫,飞雪飘舞。眼花缭乱,坐潭边写下“惊见银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余寒;下流不用长劳望,祗向悬崖顶上看”的著名诗句。
2.亭下湖村村委会驻高岙,以村西亭下水库(亭下湖)得名。辖高岙、亭下、木家弯、里坭坪、岩下、庙湾、千丈岩脚、岗狼山、倪家山等9个自然村。
高岙自然村分高岙老村与高岙新村。光绪《奉化剡源乡志》:高岙有高姓村民,现居民王姓,迁自岩坑。光緒《奉化县志古迹》有“八曲高岙”。又有张姓,宋乾宁间迁自张村,另一支迁自乌村。据传,张氏始迁祖迁至河北,旅迁江苏,奉化为再徙地。
亭下自然村1978年建亭下水库时部分村拆迁至今址。村原址在小晦,村沿小晦岭山路两旁而建,岭项有亭,故名亭下。村拆迁时初取名隔溪村,后因与行政村名统一,复用原名“亭下”。光绪《剡源乡志》称亭下,《宝庆志》称小晦。晦溪村始祖单邦彦,八世元晟(又名延晟),宋时自南安(今东阳市)迁奉化晦亭,为瞬亭单氏始祖。晟公子邦登由嗨亭卜居渭溪(晦溪),为渭溪祖。邦昌、邦贵居亭下小晦,为亭下始祖。沈贻芗(1901—1989),奉化第一位留洋女硕士,毕业后致力教育事业,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和国外,1980年任奉化第一届政协委员,1983年任宁波甬港联谊会副会长。
木家弯自然村位于雪窦山腰,与千丈岩对望。20世纪70年代修建一条天堑渠道,引千丈岩水灌溉。村以山上多树木而得名。相传单姓迁居出地管理山林与种地,而后生齿繁衍而成村。光绪《奉化县志》称莫家湾。据传有莫氏居住,但历史无可考证。
千丈岩脚自然村处在千丈岩脚下,故名。
另:俞村、西山头、红岩马、乌龟石、塘办地、马村、畈昌、白壁、环潭等村已于建亭下水库时淹没。
【参考轨迹】千丈岩(脚)古道
作者: 一壶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