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横山岭
【方位】西周镇溪林村黄泥桥-横山村
【风光典故】
1.东起西周镇黄泥桥连泗西公路,西沿于家溪南岸至横山村横山桥,以横山得名。因穿经芭蕉片村,故也称芭蕉岭。长6900米,为县内最长之岭。现已全部建成公路。
2.沿途经过蒙南村半坑于、山后湖,芭蕉村芭蕉下岙。
溪林村由箬岭、里岙、小半岙、坟庄屋、外岙、牛游塘、大龙、黄泥桥、栲树岭、老鼠桥等自然村组成,村委驻地箬岭。黄泥桥以桥得名。原儒雅洋乡政府在此,渐成聚落。1992年撤乡并入西周镇。
蒙南村由半坑于、金竹坑、大平头、见位、上山九、山后胡等自然村组成,村委驻地山后胡。山后胡村民多姓胡。相传张姓建村,称山后张。后因张姓避迁他乡,上芭蕉赖姓于明嘉靖中期迁此。稍后,胡姓祖由宁海长街杨梅站迁入,发族为大姓,改称山后胡。
芭蕉村由芭蕉上岙、芭蕉下岙2自然村组成,村委驻地芭蕉上岙。因村西一山形若展开芭蕉扇,习称芭蕉山,村由此得名。上芭蕉赖姓于明嘉靖31年(1552)由杰岙迁此建村。下芭蕉赖姓于明万历初由杰岙迁此建村。因处山坳西北,地势较低,故名下芭蕉,又称芭蕉下岙。
村对面一座两峰凸起的山头,上叫大扇山,下叫凤尖山,为芭蕉取名之山。相传古代芭蕉山区地偏林茂,野兽成群,瘴气弥漫,是条人迹罕至的荒山沟。后来山下赖氏迁居开垦,人口繁衍,上下分住,称上岙、下岙。族人见大扇山形似一把竖立着的芭蕉扇,中峰高耸,两边山冈东西蜿蜒,由西转北下延为上下岙门前山,没入横山前;往东转南伸展为大垄岙、小垄岙,直到象宁交界独蓬岗岭。“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芭蕉叶片宽长,婆娑蹁跹,雨打芭蕉水珠四溅,形态美观,人见人爱,冬枯夏盛,生生不息。族人觉得上岙、下岙村名俗气,遂以芭蕉雅名:改叫芭蕉上岙、芭蕉下岙。1982年改称上芭蕉、下芭蕉。其实芭蕉山海拔三四百米,冬寒夏凉,不宜芭蕉生长,但芭蕉美名流传至今。清乾隆举人史绪善(九顷人)曾应邀八修赖氏宗谱,观大扇山,踏石拱桥,不禁赞叹:“溪名昔日号芭蕉,溪上曾无绿扇摇。恰喜竹泉春雨后,绿痕一梯涨平桥。”
横山多姓赖。南宋淳熙末,由杰岙迁此。民国《象山县志》载,村北之山,象山立县前,为台州、明州界山,因横于两州之间,故名横山。村由山得名。
【参考轨迹】[横山岭古道]已成公路
作者: 一壶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