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宁波

Version 2.1.8

宁波古道与驴行线路

墙头:白岩山岭古道

【方位】墙头镇舫前村智门禅寺-西周镇滨港社区上张自然村蔡家田

【风光典故】

白岩山称为右狮峰,因岩石呈白色得名。白岩山岭亦称为白岩岭。海拔550.9米,东靠西沪港,与大雷山遥遥相对。主峰狮子尾巴,有大门岩、紫云潭、紫川潭等胜景。

白岩山和大雷山遥相呼应,峻拔削立。“白岩山,县西北二十五里,东麓有石门岩、大门岩和马迹岩,西北麓有紫云潭,西有紫川潭。”

民国《象山县志》:“白岩山石门岩有白鲎神。”虹,方言称鲎。民谚云:“东鲎晴,西鲎雨。”“东鲎日头西鲎雨。” 鲎在东主晴,在西主雨。姚燮《西沪棹歌》:“石门天半鲎神宫,石巘夭斜树郁葱。我有一筹从汝借,愿身常健岁常丰。”传说,清道光年间,每年六月初六日,村人备酒肴祭祀,否则年谷不熟。石门岩有碗出借,有事家欲借神碗,先期叩岩默祷,明日往,则如数在岩侧。鲎神曾就人家诊病,多愈者。或有愈后,往岩问杨姓者,想要酬谢,无所见。有老人告以是神非人,始骇然。故得以杨府神称之。

智门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旧名保安院。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赐“智门禅寺”匾额,明洪武二十四年立为丛林,嘉靖二十八年重建,其后历经修建、扩建,僧众日多,一度号称“千僧院”。民国年间,为我县十八名寺之一,有金刚殿、大雄宝殿、后殿、偏殿、后堂、方丈室、藏经室以及生活用房等,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香火盛极一时。岁月变迁,智门寺破落荒芜,仅存金刚殿、观音堂了,唯有寺前的千年古树依然郁郁葱葱。如今,在僧人的努力下,智门寺重新修建了大雄宝殿,虽然香火不是很盛,但走近智门寺,依稀还能听到僧人的梵唱,单纯而悠远。

宋朝治平年间任象山县令的林旦与苏轼、王安石为同科进士,刘攽(1023-1083)在《象山县西谷记》中赞林旦治县“以文学为政,邑人宜之”,“板筑县城……修治西谷,益植花卉,因其老木修筑为亭榭,以眺望沧海而相(点缀)蓬莱。”就是这位县令,非常重视县内的文化建设,发动重修了县内的文化古迹,于治平二年(1065)上奏请朝廷为智门禅寺与等慈禅寺、延寿禅寺、常乐禅寺、宝梵讲寺、普明律寺以及栖霞观(原名蓬莱观),一起悉被改赐新额。一县之中,六寺一观同时换上新额,各有一番热闹,洵为合邑盛事。

对智门寺的神往,缘于智门名僧迭出。当年,北宋崇宁间有高僧广惠任首座、昙惠任主持,均能操首孤高广施善事;明洪武初,主持高僧福根,曾奉诏赴京师应对称旨,留三年,后赐还智门,结庵于寺东,匾曰:“海印”,留下一段佳话;后又有法衡大师,祝发智门,结庵松林,圆寂后于烟灰中得舍利子,光明莹澈,状如冰雪,人皆叹异。

民国《象山县志》载,寺内本有黄庭坚手书的苏东坡《赤壁赋》石碑。这一记述主要来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一个宛平(今北京)县人于弈正,字司直,他在《天下金石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智门寺《赤壁赋》,黄庭坚书。”民国象山县志,接下作按语说:“山谷(黄庭坚号)所书,即苏文忠(苏东坡字)《前后赤壁赋》,此正象山一宋碑也。象山旧志失之”。

苏东坡当时是天下文人一代宗师,智门寺《赤壁赋》石碑于是也多了些许神秘的色彩,它从何而来,又如何失去,如今都成了岁月雾霾,了无痕迹了。后人推测,智门寺黄庭坚所书的苏东坡《赤壁赋》大多是在元佑奸党时被清除了。

智门寺环境幽雅,胜迹甚多。明朝李濂曾题有《宿智门寺》一诗:“秋出越王关,丛林牛斗间。坐看东海月,飞上万松山。有客乘骢至,逢僧射蜃还。石床如可借,终夕听潺潺”。这最后一句,说的便是寺前的琴溪。溪水一路无声,至智门寺,经年丁冬有声,有如弹琴。寺后有六角塘,为当年的僧众所凿,如今依然明净如镜,映照着天上舒卷自如的游云。

在70年代,县里曾在智门禅寺办过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宁波师专象山教学点和宁波师范分校。在这里,曾有一代人追求过人生的理想,寻找过智慧的方向。冬日的阳光照在远远的山坡上,千年的岁月,只是智门寺短短的一个片段,也许它会冷落下去,但人们不会把它忘记。

古道在山麓东侧保存较好,在西侧因修道路而遭破坏。全长约3.1公里,爬高约300米。

【参考轨迹】白岩山岭古道

更新日期: 2022-03-12

发布日期: 2022-03-12

作者: 一壶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