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樟岙-山头王-松岙水库环线
【方位】东陈乡樟岙村
【建议线路】樟岙-东溪岭古道-山头王-洋坑岭古道-鸡高岭古道-南盘村-樟岙
【运动参数】全程14公里,爬高475米。
【风光典故】
洋坑村位于新桥镇东北部,东、北、南三面环山,拥有山林3000多亩,东南大头山,主峰389米。大山向西延伸为后门山、庙后山,向北转西延伸为洋坑岭、洋山岗,西面敞口像喇叭,平地开阔,地势低缓,整个村区呈“V”字形,被誉为“凤凰谷”。
东面洋坑岭为古道,石子弹路,长4公里,翻岭即是海边松岙村。没有公路年代,小贩们每天往返山岭东西,洋坑、山头王等村冻面、番薯丝,松岙鱼虾、海涂小鲜经常交换,海陆各需互通有无。
山头高,水源长。村北依洋山岗,岗下有条大溪坑,故名为洋坑。该溪从洋坑窝到村口,东西长约1600米,山坳深处建有两座小水库,蓄水三四万方,用于山田灌溉。村内尚存4口老井,井不深,泉脉丰,遇到大旱不干涸,满足全村饮用。庙后山脚有口小水井,水质清冽甜口,富含矿物质。以往小孩咳嗽、发热什么的,总来此汲水煎熬草药,一喝就可缓解、痊愈,乡民称为仙水。清初,村民集资建造永丰庙,将泉井圈进围墙内,每年八月十六为庙会日。
洋坑村以吴、史、吕、周姓居多,其中吴氏占70%。元朝末年,天台鱼桥村吴玉卿来象做官,选择洋坑定居。诸姓久安偏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农为业,自给自足。乡邻发生纠纷,族长主持公道,以理服人,以和为贵,向来团结和睦,民风淳朴,这也是村民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坐落庙后山麓的吴氏宗祠, 始建于清乾隆46年(1782),四合院,中戏台,两厢楼,正殿5开间,供奉吴氏先祖,已列为县文物保护点。山门头有幅对联:“玉溪滋文脉源长流远,凤谷蕴福地叶茂枝繁。”联意蕴含祠堂风水独特。现见祠前平地保留一段两三米长、五六十厘米高的石拱桥顶,下观洞孔水流潺潺。门口树下乘凉老人告诉,桥下有条小溪坑,从祠堂北绕往祠西,意为溪流盘桓,留住风水,前几年浇铺覆盖水泥路面。看露出桥顶,像一条龙舌头,往里直对祠堂正山门,朝外正中西北方向五狮山主峰。因而高山流水,文脉绵绵,族运亨通。
洋坑这方传奇山水,还是一块红色土地。白色恐怖年代,青年吴烨(1913—1941)接受革命思想,利用学校传播真理,后投身新四军队伍,1940年担任中共福建邵武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次年被叛徒杀害,年仅29岁。洋坑还有两位革命烈士,吴忠良(1922—1951),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俞保才(1935—1959),为江苏吕泗洋抗台护渔献出宝贵生命。
【参考轨迹】樟岙-山头王-松岙水库环线
作者: 一壶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