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溪:赵岙岭古道
【方位】爵溪街道清水潭杨公岙凉亭-丹东街道塔山社区赵岙村赵岙凉亭
【风光典故】
出爵溪北门越天打岩、灰窑岭、长沙岭(皆低丘,1994年劈山取石,围填东塘而废),至清水潭始为赵岙岭,岭道东缓西陡,高95米,均为弹石路,宽2米。至岭北赵岙村(属丹城镇)始为平路,经龚家河,过拗桥达县城东门。岭道与平原各占5公里,为爵溪通往县城捷径,明清时为驿道。沿途有天打岩、灰窑岭、杨公桥、半路亭、赵岙、沙溪等凉亭。清道光八年(1828)周昌枝修岭路,三十年(1850)王国辅重修并改建溪桥。咸丰六年(1856),倪宗泰、周国忠、邓岱基、林志义、赵天有等倡捐重修,并修拗桥、沙溪道路,于赵岙岭下买地建造凉亭,置茶田8亩、山4亩,烧茶以便行旅。
现存岭道西起丹城赵岙村东赵岙凉亭,东至爵溪清水潭杨公岙凉亭,长2880米,弹石路。岭顶海拔95米,有亭2。
赵岙村背靠东山,西临丹城城区。赵岙坐落东山中北段,依山傍水,民舍栉比。
村旁有座山坳水库——赵岙水库。水库坐北朝南,呈梯形,似“夕”字。库水清波荡漾,群鸟翔集,游人、钓客不断。
赵岙村区西面矗立鼓吹山,北面矮岭通梅溪,东面横亘赵岙岭,群山连绵起伏。水库里岸,一排排水杉环岸围拱,如沙场秋点兵,高擎刀戟,威武挺立。时值隆冬,针叶枯萎,满树金黄,火红成片,与青山、碧水相互映衬,形成一道冬日里特有的妩媚和多彩景观。
水库东南岸步道尽头,连接一条沿山机耕路,宽二三米,路面铺着细石子,两旁生长着茂盛桂花林。人在下面行走,桂花树枝荫覆遮天。岭脚是块两山夹抱的小盆地,坡地平缓。从条条田塍痕迹看,原是一片老山田,田边留有房屋石基,听说这一带古代建过军事堡垒。
赵岙从无赵姓,以李、林姓居多。林氏祖籍福建莆田,迁住已有七八百年。林氏先人寻地落脚时,发现此处群山簇拥,冬暖夏凉,缓坡连绵延伸进里坳,形似一只折弯长麻袋,以为朝南隐秘的向阳地、燕窝地。后来官府在此设寨驻军,也是看中这里特殊地理位置。古代兵营遗址就在水下,水库外象山港路及村办公楼位置,原有一块三四亩大平坦,俗呼校场头。过去平整山地、建造水库时,挖出过寨基大石块。明朝初年,东洋倭寇猖獗屡犯。县城与爵溪距离最近,成为防御重点。侍郎焦宏遂将宁海赵岙巡检司迁置象山“县城东七里”,今仍延用其名,赵岙村由此而名。明嘉靖时,该营寨有城。周近山头分立两处烽堠,西面赵岙堠设在鼓吹山上。东面半路堠设在赵岙岭上烟墩山。两烽堠夹一城,东西遥相呼应,随机发兵驰援,成为守卫县城的门户。明清两朝,赵岙巡检司在此存续355年。当时驻兵多为外乡人,驻军同时在鼓吹山东麓建造一座四合院庙宇,称鼓吹庙,供奉抗倭殉国将帅。2007年村民集资重建鼓吹庙,至今香火旺盛。
西堠鼓吹山,山顶有岩洞。传说天将下雨,洞内响声如鼓吹,故名鼓吹山。
赵岙自古是南北、东西交通要道。爵溪与丹城东山阻隔,过去交通主要依靠两条岭,南走前岙岭,北登赵岙岭。赵岙岭除了东牵西连,西南半山腰还相接大碶头、田洋里田鸡岭;还有南面河东、田洋里要到北边梅溪片,经赵岙村、越梅溪岭是捷径。
【参考轨迹】赵岙岭古道
作者: 一壶浊酒